場景這個詞在過去十多年間一直都是一個熱門概念,并被廣泛使用。
大家知道,營銷界或者說互聯網公司一直都有一個不好的傾向,那就是喜歡發明黑話,并且一個概念一旦熱起來就會被濫用,而場景就是如此。
在互聯網營銷語境中,渠道、電商、門店等交易場所是場景,付款是支付場景,看手機、刷各大平臺是媒介消費場景,企業營銷中的上新、大促、品牌建設等具體工作是營銷場景,總之營銷中的一切都可以稱為場景。
但我個人認為,要想清晰準確地論述一件事,首先要從概念定義開始。概念講不清楚,邏輯就會混亂,認知就會偏差,做起事來就會手足無措、甚至南轅北轍。
因此,我們平時要養成好的思維習慣,那就是對于日常使用的每一個詞,都應確切地知道它的含義是什么,實質是什么,邊界在哪里。
我對場景的理解是,在特定的時空伴隨條件下,消費者生活中出現的某項具體任務,它需要依靠購買品牌來完成,因此產生了具體的需求和消費行為。
簡言之,場景=時空條件+任務解決。場景是消費者生活方式切片,在特定時間、地點的呈現;也是消費者社會關系的具現,受到社會關系的驅動。
這個定義,來自于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克萊頓·克里斯滕森 (Clayton Christensen)的啟發,他有一個經典理論叫做JTBD(Jobs To Be Done),即待完成的工作。人們之所以購買產品,是為了完成自己生活中的某項工作,幫助自己解決生活問題[1]。
就像吃飯這件事。
吃,實際上是人們的基本需求,但是什么時候吃、在哪吃、跟誰吃這些需求伴隨的具體條件、社會關系的不同,決定了消費者要解決的任務不同,最終選擇也不同。
因此,家庭聚餐、朋友聚會、商務宴請、情侶約會、工作日早午餐、下班后一人食、加班吃宵夜構成了場景。
假如要在外就餐選餐廳,我們常常以為消費者會先看吃什么菜系和菜品,然后再去看各家餐廳的口碑、評分、環境、服務、人均消費等指標后綜合考量而定。
但實際上,消費者最先關注的是場景,場景不同,選擇菜系和餐廳的標準就不同。這個思考過程是如此的自然絲滑,以至于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才是自己決策的出發點。
比如家庭聚餐場景下,消費者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?是全家都能吃,尤其是讓老人、孩子吃好。所以在此場景下,消費者選餐廳就不會選火鍋和燒烤,不辣不油不重口是基本,還特別關注菜品的健康與營養,因此選西貝、九毛九、必勝客等就比較合適。
換到朋友聚會場景,消費者的核心任務變成了要讓大家吃得開心吃得爽,釋放情緒,增進感情,這時就會選那些快樂、刺激的菜品,比如火鍋、燒烤、串串、烤魚就很好。
再如情侶約會場景,消費者的任務是享受甜蜜浪漫的氛圍,二人世界不被打擾(特別是在熱戀期),所以更在乎精致的菜品、優雅的環境,如創意菜、西餐廳就更合適。
而工作日午餐,消費者的任務是快速解決吃飯問題,然后趕回去上班或午休,因而會就近選擇辦公室周邊的快餐廳,或者點外賣、自己帶飯等。
還有商務宴請,消費者的任務是讓客人吃好,感受到被尊重、有面子,并且私密性還要好,最好有包廂方便聊天談事。這時,消費者就會選米其林、黑珍珠等高檔餐廳。
2023年8月,網上流傳有一條社會新聞,叫做“00后安排商務宴請,董事長當場石化”。作為公司行政秘書的00后,帶著一群領導和客人去吃蜀大俠。
看著桌上各式配菜、料碟和翻滾的紅湯鍋底,聽著鄰桌人聲鼎沸,大家涮得熱火朝天,穿著火鍋圍裙的董事長和客人們面面相覷、哭笑不得。
其實領導就不吃火鍋嗎?當然不是。領導跟家人、親友聚餐,或者帶公司員工聚會就可以吃,但是商務飯局就不合適。
一個公司的董事長,完全有可能中午在公司吃盒飯,晚上請客戶吃米其林,相熟的朋友也不妨去路邊攤擼串。
第一篇我講“場景造需”,意思就是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,要解決的問題和待完成的任務不同,因而產生了不同的需求。假如有人要創造一家高檔餐廳,那應該清楚消費者吃不吃高檔,首先不是由人群來細分,而是由場景來劃分。
從需求到任務,這種思路的轉變讓我們能更準確把握消費者所思所想,洞察其需求本質,從而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針對其實施傳播推廣。
基于這個場景的定義,我們來看三個餐飲品牌的案例。
比如知名餐飲品牌西貝,它曾經花費數千萬咨詢費用,請了多家一線咨詢公司改定位,從最早的“西貝莜面村”修改成“西北民間菜”,沒過一年又改成“西北菜”“烹羊專家”,但業績都不理想,后來又改回“西貝莜面村”。
縱觀這一系列定位,其實都是在談品類,它解決了“西貝是什么”的問題,但根本沒有解決消費者“為什么要吃西貝”的問題,而這個問題才最為關鍵。對消費者來說,商場里那么多餐廳,你是西北菜、莜面村我就會消費你嗎?這顯然不是一個購買理由。
西貝過去幾年持續推廣“家有寶貝,就吃西貝”,而這就是理由了。這句話大家一看就知道,西貝主打的是家庭用餐場景。在這個場景下,消費者首先會考慮孩子的需要,而不是自己的口味,讓孩子吃好是核心任務。
為做到這一點,西貝從2017年開始推出兒童餐,2020年升級成第二代,2021年又推出第三代 “全新七彩”兒童餐,主打營養均衡,豐富多彩,讓孩子不僅吃好,而且愛吃。西貝為此還在2022年成立了兒童餐項目組,擁有獨立的研發團隊和市場部。
而且當父母們帶孩子來西貝時,還能體驗到更多針對兒童的設計和設施,比如兒童專用圍兜、稻殼環保餐具,店內70%以上的位置都可使用兒童座椅,會播放動畫片和各種兒童用餐視頻,還提供免費的氣球、畫筆等小禮物和山楂糕等小點心,店員還會跟孩子們做游戲。
此外,西貝還針對家庭用戶設計了親子莜面體驗活動,邀請父母們帶孩子來西貝自己動手做莜面。還有隨餐生日會、專場生日會、暑假兒童美食節、中秋親子活動等各種設計。
在家庭用餐場景下,我們看西貝的店面設計,比如代表性的紅白格子桌布,那就是溫馨親切的象征,而商務宴請、情侶約會用這樣的氛圍布置就不那么合適;
透明廚房,菜品制作過程全程可見,那就是讓父母們感到放心安全的設計,也給孩子們增加了看點和趣味;
而且西貝堅持的高品質、草原原生態食材,也契合了父母們對兒童用餐的高要求。
尤其是在這一場景下,西貝過去被認為是缺點的菜價貴、口味清淡、環境不高級,也變得可以接受,甚至成了優點。
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提到,西貝2023年接待了3766萬人次到店消費,其中兒童客流超過640萬人次,占比達到17%[2]。而且兒童餐還大幅帶動了西貝的外賣業務,2022年8月,西貝的兒童餐產品在外賣銷售中,躍居外賣產品銷售榜榜首[3]。
對西貝來說,兒童餐是一個引流的杠桿,用以撬動家庭消費,這也是麥當勞、肯德基、必勝客等品牌一以貫之的邏輯。
再來看胡桃里。
胡桃里一直主打音樂、餐廳、酒吧的融合,一開始將自己定義為音樂酒館,后來又升級成樂隊酒館。我看到有人站在定位的角度分析這一升級是敗筆,胡桃里應該明確自己做的是餐飲,音樂和演出是附加值,因為餐飲總體規模遠超酒吧生意,且人們去吃飯的頻次遠高于去酒吧。
其實這就是局限于品類思考生意,而沒有理解消費者任務。胡桃里主打的是朋友聚會休閑場景,用戶任務是享受夜生活。
在胡桃里,夜生活從晚餐就開始,還不用轉場。而且,它讓人用吃飯的價格享受酒吧的體驗,人群也更大眾化,可以說是降低了夜生活的成本與門檻。
對于去胡桃里的消費者來說,享受夜生活大于吃飯。我開玩笑說句,有誰會沖著吃飯去胡桃里呢?如果只是吃頓飯你會選胡桃里嗎?
餐飲雖然是萬億市場,也不代表你定位于餐飲就能獲得更大的生意。而且胡桃里自己的優勢資源就是音樂和酒,而不是菜品,它的演藝能力還能支撐它去接Livehouse這幾年的熱潮。
另外,我還見過很多餐廳都想學胡桃里,大家都想做完餐廳的生意,還能接著做酒吧的生意。但很多人都學不像,因為他們只是在餐廳增加了一些燈光和音樂設施而已,并沒有深刻去理解消費者。
還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家椰子雞餐廳和家人吃飯,一過晚上8點,店里燈光開始暗下來,并有歌手上臺唱歌,但問題是我連鍋里煮的是什么菜都看不見,熟不熟都不知道了。這場景完全不對呀。
最后來說一說窯雞王。這是近幾年迅速崛起的一個品牌,去年我看數據其全國門店已經達到680余家,其中北上廣深283家。
窯雞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,就是宵夜。對于一二線城市白領人群來說,他們想吃,但又怕胖。點過外賣的朋友都知道,其實半夜吃東西除了麥當勞、肯德基等并沒有太多選擇,但是吃漢堡炸雞披薩又容易胖,這時點半只窯雞、要一份毛豆,低脂低碳水,就特別合適。
其實多數餐廳做不了后半夜的生意,因為必須得有廚師值守。而窯雞屬于半成品預制菜,后廚人工壓力低,因而窯雞王可以營業至凌晨4-6點。
我家樓下有一家賣潮汕粿條的餐廳,一開始也主打24小時營業,但是堅持了一個月就放棄了,問對方說是成本太高,虧損很厲害。所以說宵夜這個低競爭場景,確保了窯雞王的流量來源和競爭力。
場景就是任務解決,這個定義實際上回歸了營銷的根本。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名言:消費者買的不是鉆頭,而是墻上的那個洞。這句話是現代營銷學的奠基人之一,西奧多·萊維特對營銷的經典解讀。
鉆頭是企業在賣的產品,而墻上那個洞才是消費者生活中待完成的任務。為完成任務,消費者需要“雇傭”鉆頭品牌來幫助自己工作。
從鉆頭到洞這個觀念的轉變,是現代營銷學的立身之本。它不僅影響企業如何看待自身產品和服務,如何實施傳播推廣,還會促使企業對商業模式設計有更本質的認識(比如企業也可以不賣鉆頭,而是提供出租或上門鉆孔服務)。
當然,在墻上打洞這個任務,發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中,比如消費者剛剛裝修完房子,或者書房改造,或者家里有人學畫,畫了很多作品等等,這些構成了場景。
因此,要定義清楚場景,理解場景的消費者任務,我們還需要知道場景的具體變量,包括時機、場合、用戶關系、情緒、行為頻次等,這5大變量我們留待以后再談。
談到場景的參數設定,我再順便說一下場景的英文翻譯問題。關于“場景”這一詞,我見過最多的譯法是譯作“Context”。這個詞主要是指文章寫作中的背景、社會大環境,如何聯系上下文。
另一種譯法是譯成“Scene”或“Scenario”。這兩個詞都是戲劇、電影等藝術形式中的常用術語,“Scenario”指情節、劇本,“Scene”指劇中一幕、一場,故事情節和事件的發生現場,有布景、景象、劇中風景之意。
從營銷的視角來看,這兩種譯法我覺得都不夠貼切,“Context”指文學作品的一整個時空背景,不是具體的地點和時間節點,過于抽象宏大;而“Scene”和“Scenario”則與故事情節、戲劇現場密切相關。
而我所說的場景,更多是指消費者在完成其生活任務時伴隨而來的一系列時空條件,是具體的參數設定,因此我更傾向于使用“Setting”一詞。
“Setting”指布景、設定,是為消費者需求和任務所設定的一系列參數條件,指代消費者任務發生時的某個具體時間和地點,以及相應的心理、行為、社會關系等變量,因而最為貼合營銷語境下場景之本意。
抓住場景的這些參數設定,就是品牌切入、營銷實施的機會點。
本文注釋
[1] 克萊頓·克里斯坦森《與運氣競爭:關于創新與用戶選擇》,中信出版社,2018年5月第1版;
[2] 《攤牌了,西貝其實是一家兒童餐廳》,來源:微信公眾號“源Sight”,2024-08-27;
[3] 《肯德基、西貝們,狂卷兒童餐》,來源:36氪,2023-6-2;
THE END.